铁肩担使命 无悔入华夏

时间:  2019-07-31 10:27   中国档案报    张炳春 何桂州 点击:
江西省会昌县档案局退休老局长何盛有与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曾经是战友,名字也被镌刻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丰碑上。

        厉害了!江西省会昌县档案局退休老局长何盛有与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曾经是战友,名字也被镌刻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丰碑上。

        从1964年至1987年,何盛有在我国极端艰苦的核试验基地工作了24年,见证了我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从1964年10月16日首次核试验起,何盛有执行过多次核试验任务,参与了空爆、塔爆、地爆等试验17次。他和战友们是国家的荣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投笔从戎 扎根戈壁

        1937年8月,何盛有出生在会昌县筠门岭镇学子村,父母是地道的贫农,对家中独苗的他疼爱有加,饥寒交迫的战乱年代磨炼了他刻苦耐劳的精神。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上学后成绩一直优异。1958年7月,他以赣州高中(现赣三中)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后来,他被保送到中南矿治学院本科学习。1960年8月,他被选为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并先后到4所大学学习。1958年8月到1964年7月,经过6年核电子学本科毕业的他,受部队选招到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所工作。1964年9月,他在北京志愿参军入伍进疆,来到马兰基地。从那时起,他“上不传父母,下不告妻儿”,开始了长达24年隐姓埋名的军旅生涯。

        何盛有曾经生活战斗的驻地是罗布泊,号称“死亡之海”,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冬风如刀,夏风如烧”。20世纪60年代,何盛有与参试官兵吃的是受污染的夹砂饭,喝的是孔雀河的盐碱水,但激荡在核试验人员心中的是历史的责任和创业豪情。

        24年扎根戈壁大漠,何盛有参与了核试验重要参数测量项目。他参加并主持过2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核电子仪器研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国防科工委系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10多项奖项。“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正是他和战友们“甘做隐姓埋名人,苦干惊天动地事”的真实写照。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地方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在没有名字的地方留下身影,在无人的戈壁和沙漠中踏出了强军兴国之路。

奋战荒漠 无怨无悔

        50多年过去了,首次氢弹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浮现在何盛有的眼前。1967年6月17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国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蘑菇云在西部升起,无数国人为之动容。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对何盛有来讲,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往事,仍令已是耄耋之年的何老激动不已,一个个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此次氢弹试验,何盛有负责重要参数测量的速报,他和其他队的3位战友就在距离爆心只有10公里的工号里,接收核弹产品零时所产生的重要参数,并马上对数据进行精确处理,然后快速上报给指挥部,以完成对核试验的效果测试。为确保对核试验所测数据的准确性,速报工号距离爆心必须尽可能近,但这是首次高空氢爆试验,不能排除万一因降落伞打不开或不能及时打开,可能造成爆心偏离或落地爆炸的危险。

        何盛有与3位战友在速报工号内执行任务,尽管在牢固的钢架工号里,也可能会被深深埋在其中,所以要做好牺牲准备。为此,他们都立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令状,并备足了干粮和水,何盛有还给来队探亲的妻子留下了一封遗书,拜托她照顾好老父亲。何盛有回忆说,当他听到报时员报出“起爆”口令后,瞬时地动山摇,响声震天,在西部戈壁大漠上空,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强烈的光辐射将距爆心几百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水泥构件的表面被烙成玻璃体;强大的冲击波把距爆心近几公里、重几十吨的火车推出十几米,几公里外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坚固的工号也似乎要被压垮,整个工号灰尘弥漫,所幸4人安然无恙。拎着宝贵的数据箱,看到爆炸后的壮观场景,何盛有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一封遗书 一生深情

        “我的凤娇,你来队辛苦了,我有任务没去接你,并有纪律不能通讯、对话,请谅解!这么多年全靠你帮我尽孝、照顾我敬爱的老爸,实在太感谢你了,我们当兵的是人民子弟兵,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切听从党安排,保证完成任务,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今后,我诚挚希望你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一定要坚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在此,我特别拜托你照顾好我的老爸……谢谢他和我妈把我生养长大,培养我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儿子……”这是一封男人留给妻子的遗书,更是一封军人用青春谱写出的爱国情书。

        1967年5月初,刚从新疆某试验基地来到乌鲁木齐某招待所办事的林俊德,在招待所的大门前,看到一位姑娘,手里拿着一个信封,正指着信封右下角的通联地址,向一位同志打听。林俊德好奇地凑上去看了一下,当他看到信封的通联地址是“新疆**号信箱”时,心中不由一惊,这个通联地址正是自己所在的某试验基地研究所的对外通讯地址。林俊德立即把姑娘带到招待所的办公室,准备仔细询问。一进入办公室,姑娘就从信封里取出一张结婚照片,并将自己的名字告诉林俊德,林俊德忍不住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嫂子,你找着家了。”林俊德记得,战友何盛有在一个多月前,冒着死亡的威胁,走进了氢弹空爆中心的地下工号,之前何盛有说过,他的妻子近期会来部队,如果不能从工号回来,就让林俊德把这封遗书交给他的妻子。在确认了她是何盛有的妻子后,林俊德很快联系好基地的专车,把她接到家属区,并请她安心等待她的丈夫何盛有。

        何盛有从爆心地下工号走出来后,林俊德将遗书物归原主,后来,该封遗书被何盛有保存了50多年。何盛有和他的妻子短暂相聚后,就又匆匆地走进了研究室,妻子只身回到会昌老家,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去年冬天,何盛有的妻子病逝。每每谈到妻子,何盛有都忍不住流泪,因为他从小失去了母亲,是父亲把他拉扯大,是妻子代他尽孝,妻子辛苦了一辈子,操持着整个家。每每想起父亲,何盛有都很心痛,父亲临终时也没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儿子所从事的职业。

岁月催人 壮心不已

        因为长年累月频繁接受强辐射,何盛有积劳成疾,很难再适应核试验基地的工作。1987年,何盛有转业,他没有选择在省城工作,而是回到会昌,先后在县科协和县档案局工作,直到1997年从会昌县档案局局长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何盛有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带着妻子和儿媳回到乡下开荒种果,当时无水、无电、无路,但他不等、不靠、不要,硬是凭着当年在戈壁滩上研发核弹的勤奋和拼搏的精神,通过多年的辛勤开发,把祖上留下的那片近乎颓废的油茶山改造和开垦成油茶飘香、脐橙累累的茶果山,带动全村开发荒山种植脐橙,富裕了一方乡亲。1999年,他被全县评为“勤劳致富标兵”。

        曾经血气方刚,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何盛有,现居住在老家果园,孤身一人坚守在果园,看护着他的果树。何盛有虽年事已高,患有多种疾病,但在他身上却找不到丝毫萎靡迹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位昂首挺胸、脊梁挺拔的核弹老兵。回想峥嵘岁月,他感慨地说:“这辈子值了!我不后悔,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也年纪大了,身体弱了,只想好好安度晚年!”

        铁肩担使命,无悔入华夏。何盛有和他的战友们默默地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值得我们尊重,更让我们敬佩,他们是国家的英雄,只因国之使命在肩,所以从不轻言止步。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游客不能评论,点击 [登录]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